首页 > 休闲游戏 > 详情

手游寒冬:透析中小团队死亡的6种现象

171447756408176311.jpg



  1. 第一款产品失败,第二轮投资无人敢投 团队解散


   2015年2月,腾讯从胡莱的创业团队A的CEO小李召开全员会议正式宣布由于公司下一轮投资无法拿到,公司账上已经没钱发工资,公司不得不就地解散。团队成员各自分散到游戏公司上班,还有几名愿意坚持的成员,公司把游戏的源代码无偿给了他们。

  

 手游行业寒冬期,没有现金流支撑的创业团队开始纷纷死亡,团队人员在10人左右,而员工成本在二三线城市最低也在5000~7000元每人,每月面临着六七万左右的成本,拿着200万天使投资开始创业的团队,花了100万做的第一款产品见光死,一上线数据太差无法继续,只好做第二款产品,但费用有限,今年发行对产品的要求非常高,也很难代理出去,这个时候所有的投资机构更不敢投,资金花费的差不多了只有自动解散。


2.技术团队创业  商务合作中频频踩雷资金耗尽


 创业团队B成员均为一线游戏公司核心开发人员班底,出来创业时很容易的获得天使投资,技术实力很强,手握充足资金本想找个最强的美术外包再配合自己的核心技术,一定能出一款S级的产品,但是在选择外包公司时犯了所有能犯的错误,外包公司用公司最好的美术画几幅原画而通过考核最终获得订单,正式开始做的时候则用一帮实习生来画,画面质量差,交稿周期也被拉长,严重影响项目进展,而公司的对接商务是后来外聘,在对接沟通中也是拖拖拉拉中途离职,后来才发现是内外勾结对接人员获得一笔不小的回扣。不得不再找新的供应商,这个时候一方面产品的市场时间点已过,另一方面手里的资金也不够充裕,团队都是大公司出来的,人员成本居高不下,最终团队成员抵挡不出其他大公司的猎头诱惑,纷纷离职。


3.大资金赌IP,失败了

   整个游戏市场自从2014年开始就开始热捧IP,虽然说有IP的产品不一定成功,但似乎大家更愿意相信没有IP的产品很难成功。于是乎,各种IP开始进入市场,创业团队C满怀信心咬咬牙花了上百万(相当于一般的资金)买了个“大IP”,产品上线后发现收入和吸量都不尽如人意,后来咨询专业人士才发现,这个IP的百度指数贴吧粉丝等相关数据都是对方刷出来的,真实的影响力极弱,于是,团队的死亡是必然之事。


事实上,在经历了一年多的IP产品纷纷上线的热潮之后,除了传统端游IP授权手游作品成绩喜人以外,动漫IP与文学IP均难有佳作,很多大IP游戏产品成绩的快速攀升与滑落,对于中小团队来说触目惊心,这类IP的购买也不现实。



4.产品品质达到A级,但是大部分发行今年只要S级产品


游戏团队D,花了大成本好不容易做出产品,在经历了众多路演,求爹爹告奶奶的上了众多新闻,苦逼加班地将产品铺满了大大小小所有产品平台,最终渠道评级A,团队满心欢喜的去找发行,却发现今年发行都只要S级产品,产品面临没有厂商愿意发行的局面。


在多次催问之下,发行只能如实相告同类产品太多。其实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大家都是屌丝,发行也要实现盈利……

实际上,当前大多数上线之后连影子都没浮现即消失不见的例如跑酷、卡牌游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又经历了一番不抛弃不放弃的寻投资寻发行之旅之后,团队最终放弃。



5.产品代理出去,但发行的付款是2332 团队被拖死在无休止的调数据中


游戏团队E,通过茶馆对接平台终于找到发行商,最终合同是0版权金+300万预付,但是最重要的是付款方式是2332,先支付20%,产品完成交付发行再付30%,删档测试达到数据要求之后再付30%,正式上线之后最后支付20%。于是团队拿着20%的首付款开始不断依据发行的要求改产品,这一改就是大半年,发行方负责的运营经理都换了三波,最终第二笔款遥遥无期,团队资金耗尽。



6.产品遭遇版权危机,生生被官司拖垮


游戏团队F,在看到2014年很多搭着版权擦边球的游戏都赚的盆满钵满,于是今年的新产品也想蹭一下热门IP,从名字和题材方面打一些擦边球,抱着海外公司不可能对国内这么多版权擦边球游戏追责的心态做产品,结果产品一上线确实表现不错,眼看着一个月千万流水要实现了,结果某一天突然收到苹果邮件,产品被下架,开发者账号被列入黑名单,账号上累计的近百万收入甚至都无法拿到。正准备大干一场的团队一下子面临着无钱发工资的状态,版权方的一纸诉状直接导致公司倒闭。

QR code